行业标准项目建议书
建议项目名称
(中文)
银钨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:氧、氮含量的测定 惰性气体熔融-红外吸收法和热导法
建议项目名称
(英文)
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silver-tungsten alloy—Part 5:Determination of oxygen and nitrogen contents—Inert gas fusion - infrared detection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method
制定或修订
■制定 □修订
被修订标准号
采用程度
□IDT □MOD □NEQ
采标号
国际标准名称
(中文)
国际标准名称
(英文)
采用快速程序
□FTP
快速程序代码
□B □C
ICS分类号
77.120.99
中国标准分类号
H 15
牵头单位
国合通用(青岛)测试评价有限公司
体系编号
51
参与单位
国标(北京)检验认证有限公司
完成周期(月)
24
目的、意义
或必要性

真空开关主要用在冶金、化工、石油、钢铁、机械、制冷设备、冷冻设备、水泵的压力控制,低水位保护压力控制、电厂、水泥、食品、船舶等行业的气体、蒸气及水、油等液体压力设备和其它工业设备于执行机构配套上进行压力监控、报警、联锁保护,实现二位式自动控制,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。

银钨合金(Ag-W Alloy)是一种以银、钨元素为主要组成成分的金属复合材料。钨银合金综合了金属钨熔点高(熔点3410℃)、密度大(密度19.34 g/m3)和金属银导电导热性能好的优点,具有微观硬度高、组织均匀、耐高温、耐电弧烧蚀、密度大等优良特性。目前,银钨合金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、电子、电力、冶金、机械、体育器材等领域,是制备高、低电压电源开关、电加工电极、微电子元件和耐高温元件的理想材料。

研究表明,银钨合金的理化性能与其化学成分之间有着密切联系。氧元素与氮元素是银钨合金中的一种杂质元素,其含量多少直接影响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导电导热性能。在一定含量范围内银钨合金的导电性能会随着含氮量、含氧量的增加而增加,然而其硬度也会随之降低。因此,严格控制银钨合金中氧、氮元素的含量对于其维持材料的理化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而准确测定银钨合金中氧、氮元素的含量对于研究银钨合金的理化性能、把控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。


范围和主要
技术内容

本方法适用于银钨合金中氧、氮含量的测定。测定范围:氧:0.001 %~0.20%,氮:0.001 %~0.20%

将试料置于石墨坩埚中,在氦载气流中经脉冲炉加热熔融,氧以一氧化碳(CO)状态释出,经加热的氧化铜(CuO)转化为二氧化碳(CO2)后,由红外检测器测定氧含量;试料中的氮则以氮气的状态释出,随载气进入热导检测器,根据热导率的变化和氮浓度的关系测出氮含量。

本方法研究过程中需要考察助熔剂种类、用量及加入方式、考察称样量、分析功率、标准样品选择等试验条件,以及精密度试验和加标回收试验,计算方法的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。





国内外情况
简要说明

在银钨合金产品及分析方法标准方面,目前国家已经颁布实施了相应的产品标准GB/T 8320-2017《铜钨及银钨电触头》。该标准规定了真空开关用银钨系列合金中氧含量≤0.008%,氮元素的含量≤0.002:%。在国外目前只有ASTM B476-012012)《锻制贵金属电接触材料标准规范》等指南性文件。因此,目前国内外针对银钨合金中氧、氮含量含量的测定还没有配套相应的分析测试标准,特别是在国内有色金属行业,还缺少一整套银钨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的标准。

拟采用的脉冲加热-红外、热导法是金属、合金、矿石等样品中微量碳元素快速测定的主要方法之一。它通常依靠氧氮分析仪来实现的,具有自动化程度高、分析速度快、操作简单等优点。目前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已经作为标准分析方法之一,应用到许多行业和领域。如HB5220.49-2008 《高温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49部分:脉冲加热-红外、热导法测定氧、氮含量》、GB/T4698.7-2011 《海绵钛、钛及钛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氧量、氮量的测定》、GB/T 11261-2006 《钢铁 氧含量的测定 高频感应炉燃烧后红外吸收法(常规方法)》等。然而,目前利用脉冲加热-红外、热导法法测定银钨合金中氧、氮含量的文献还很少,相应的分析方法标准还没有制定。





备注
 
牵头单位
(签字、盖公章)
月 日
标准化技术组织
(签字、盖公章)
月 日
部委托机构
(签字、盖公章)
月 日
[注1] 填写制定或修订项目中,若选择修订必须填写被修订标准号;
[注2] 选择采用国际标准,必须填写采标号及采用程度;
[注3] 选择采用快速程序,必须填写快速程序代码;
[注4] 体系编号是指在各行业(领域)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中的体系编号。
文件说明
20 银钨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.doc (41.5KB)任务书(建议书)